近幾年來,「MIT」漸漸成為CP值高、「愛台灣」的代名詞,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信賴與愛戴。不過,也越來越多打著MIT的名號,但卻不是台灣製的商品。denward團隊有感於台灣產業的現況,試圖創造一些有價值的東西,讓人們在昂貴品牌或低價卻品質不穩的商品以外,能夠有個來自台灣的好選擇。
denward不只是made in Taiwan,更是design in Taiwan。這個剛起步的台灣時裝品牌,經過半年以上的籌畫,今年五月推出一款百分之百台灣製的高品質牛仔褲,強調舒適百搭、硬挺且具有彈性。denward在flyingV踏出他們的第一步,5/30募資專案上線後,四個小時就達到目標金額十萬元;目前(6/23),募資進度持續上升,已經達到三十六萬元。
denward是由兩位目前就讀商學院的學生,曾柏澔及陳裕林共同創立的品牌,專訪過程中,感覺起來有點靦腆的兩人對於denward這個品牌的一切則總是侃侃而談,十分有創業者的氣勢。

(由左而右:denward的曾柏澔及陳裕林)
談起決定創業的背景,陳裕林分享到自己是個牛仔褲愛好者,總是花很多錢買很貴的牛仔褲,而自己本身經營紡織廠的爸爸看到之後,總是會唸說自己家做的布還比較好,對於那些高價格、品質卻不一定好的商品不甚理解。裕林補充說道,台灣的布是品質很好、國際一級大廠會使用的原料,但價格卻被壓得很便宜,這些上游供應商往往受到品牌的剝削,利潤很低。「台灣的布其實很不錯,但為什麼沒有人來做呢?」這樣一個想法便在裕林的心中埋下。
而「從小就覺得某一天自己會創業」的曾柏澔則說自己是個逛網拍的愛好者,常常覺得要買一件有一定質感但又不會太高價的褲子,很困難。兩個研究所同學聊天過後一拍即合,「台灣的公司不應該做那麼辛苦,在怎麼樣也應該要有自己的品牌!」兩人便因此著手開發一個MIT品牌:denward。
重新定義MIT
不同於一般人可能對於MIT產品「平價時尚」的想像,denward的產品則屬於中價位。兩人以日系牛仔褲品牌為例,日本的牛仔褲可以因為是Made In Japan、代表高品質、而成為高價位的單品,那麼台灣何不利用既有的優良代工、生產品質,創建自己的品牌,將附加價值留在台灣,而不是受制於名牌大廠的剝削和壓榨。
談到在尋找台灣廠商的過程,除了因為少量的製作而較難找到成衣廠合作之外,柏澔也和我們分享到:「Cost down的思維深植在台灣的產業中。你跟廠商說想做某個東西,但他可能就會建議不如用另外一個比較便宜的。」像是這次牛仔褲布花的部分,在這個一般人較不容易注意到的細節上,denward不顧廠商給出的建議,堅持使用成本高達數倍的高級印花布;對於質感和品質的要求,不願因為成本考量而犧牲掉,也因此過程中花了不少心力和廠商溝通協調。
